English

在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年八月三十日
2000-08-31 来源:光明日报 江泽民 我有话说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纪念这位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缅怀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业绩,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精神与革命风范。

张闻天同志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青年时代参加五四运动,经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五卅”运动的革命风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献给了党和人民。三十年代初,张闻天同志在走上中央领导岗位时尽管执行过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但是在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特别是在长征中,他深刻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认识到只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才能指引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毅然与“左”倾错误决裂。在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并受委托起草了会议决议,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实现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历史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闻天同志在我们党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长征途中和到达陕北后,他积极参加了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的斗争,坚决维护党的统一。长征胜利后,他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他主持会议并起草了会议决议。这个决议和会后毛泽东同志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中国革命和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张闻天同志在理论宣传、干部教育等工作中成绩卓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他主要负责宣传、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抗战必胜的前途,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斗志,批判党内存在的“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在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培养干部成为党的一项紧迫任务。

他指出:“要重新教育干部,培养干部,使他们懂得新的政策,适合于新的要求。”在他的主持下,大批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的军队干部、从事过白区工作的地下党员、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学生,进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等院校接受培训和学习。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张闻天同志以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解剖自己,又以“补课”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情况的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他到东北工作,在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上均有突出建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十年代初,张闻天同志到外交部门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勤于分析问题。他关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国际环境,驻外使馆要以各国政府为主要工作对象,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必须坚持勤俭办外交等主张,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十分关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庐山会议上,他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克服主观主义、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为此,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写下了许多读书笔记和研究文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磨难,但丹心依旧,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保护同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革命正气。在最后的岁月里,他抱病写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等文稿,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张闻天同志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高度的党性原则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我们缅怀张闻天同志,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道路多么崎岖,都一往无前,矢志不移。学习他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品德,当实践证明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勇于改正错误,同时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学习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精神,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胜利地迈向二十一世纪。我们纪念张闻天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牢记历史重托,肩负时代责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